最新公告:
能人辈出
下尹村历史沿革
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下尹村   作者:xiayin 来源:字体大小:[ ][ ][ ]

下尹洪氏,始原于青阳敦煌洪氏,据青阳洪氏宗谱“光绪丙子年修订本记载”:汤始祖仲公“万字辈”字子吕,嘉定年间,因文宦,道经三巨龙丘,今属汤溪,地名青阳观,其两水环绕,人有尚右之风,逐择居焉。是青阳里始祖也,娶方氏,合葬莘畈苕壇,生三子“清、澄、淑”,长子“清”居墈头,次子“澄”居莲塘,三子“清”居青阳“澄”居莲塘后经“元”、“彰”、“彦”、“尚”、“著”、“建”、“兴”、“福”、“文”、“仁”、“义”、“礼”、“智”十一世后,到“礼”字辈永希公于元末明初(1368年),从莲塘迁徒下尹,至今已有645年的历史。

“三瑞堂前竖旗杆,绥我自成励子孙”,洪氏的列祖列宗,以他们自己坚强和果敢的睿智,在下尹这块风水宝地上,勤劳耕耘了三百多年后,人丁兴旺,重德礼,生活蒸蒸日上。在乾隆年间,下尹就竖有二世园五厅二祠堂之辉煌。人口近千人,到了嘉庆帝年间,下尹在外为官在职的、解甲归里的,衣锦还乡及考上功名在候缺的“顶带花翔”就有十八人之多,闻名方圆几十里,下尹素有“十八大红顶”之美誉。

直到咸丰十一年,公元(1861年)的战火(太平天国起义,侍王李世贤于528日攻克金华)。下尹本是在外为官的人较多,所以这场战火也就更浓,失去了下尹大半个村庄,近上千的人口只剩下几百人,原来的世园厅堂,也只剩下了一厅二祠堂,四份头祠堂,上昇厅也因年久失修,在八十年代相继失去了。可幸的是,至今还保留着较完整的“三瑞祠堂”(现此祠堂为金华市文保点)。

解放后,一九五一年,“三瑞祠堂”被当时的汤溪县改造成粮库,担负着曙光大公社的农业税收购存放,直到一九五九年“三瑞祠堂”才完成了粮库使命。

下尹洪氏列祖列宗,历来都认识到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的祖训,对文化教育事业方面,非常之重视。明、清朝代,太公里专门请教书先生在家教书。到了民国二年,下尹洪氏太公正式创建了私立“宏塘初级小学”,直至解放后,也就是后来的“下尹初级小学”,包括清水塘、浪坦塘、上方、下方、莫沿章等自然村的孩子,都在下尹就读。

同时,县教育部门一直都有公办老师在下尹任教,直至一九九七年,教育部门才撤掉下尹初级小学,合并到蒋堂小学就读。

洪氏家族传承在下尹这片风水宝地上,从青阳洪氏“礼”字辈伊始……“敦”、“雍”、“睦”、“贞”至今天的 “廉、敬、恭、裕、惠”字辈,繁衍了32世,下尹村洪姓是主姓,加上盛、姜、徐、章、陈、黄、沈、李、王、方、胡、毛、刘、董等15个姓氏,现有人口598人,196户(其中包括在外工作人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