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礼堂文化
更多2015礼堂文化
更多2016礼堂风采
更多
金华市蒋堂镇下尹村是个漂亮的小村庄,蒋罗公路从旁而过。驱车二十几公里就到了下尹村,在村口,便可看到“下尹村”几个字,走进村去,只见村庄整洁、绿树丛丛,一座青瓦白墙、古色古香的的宗祠就坐落在村中,旁边是一排排格调别致的文化长廊,使人感受到了不同于其他村庄的古朴气息。
据村支书姜丽东介绍,从2006年起,在镇、区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,下尹村陆续投入2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。村庄建设起了日新月异的变化,特别是在文化创建方面,该村修建了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,修整了市级文保点“三瑞祠堂”,创办了图书阅览室、老年活动室、乒乓球室,并组建了中青年妇女舞蹈队、腰鼓队、民间器乐演奏队等。据了解,2007年下尹村被评为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,目前该村正在积极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。
1下尹,至今已有645年的历史
下尹村是一个以洪氏为主的村庄,加上盛、姜、徐、章、陈、黄、沈、李、王、方、胡、毛、刘、董等共有15个姓氏。洪氏家族传承在下尹这片风水宝地上,从青阳洪氏“礼”字辈伊始至今,共繁衍了32世,现有人口598人,196户。
下尹洪氏始源于青阳敦煌洪氏(现洋埠镇青阳洪村),据青阳洪氏宗谱(光绪丙子年修订本)记载:汤始祖仲公“万字辈”字子吕,明嘉定年间,因文宦,道经三巨龙丘,今属汤溪,地名青阳观,其两水环绕,人有尚右之风,逐择居焉。是青阳里始祖也,娶方氏,合葬莘畈苕壇,生三子“清、澄、淑”,长子“清”居墈头,次子“澄”居莲塘,三子“清”居青阳,“澄”居莲塘后经“元”“彰”“彦”“尚”“著”“建”“兴”“福”“文”“仁”“义”“礼”“智”11世后,到“礼”字辈永希公于元末明初(1368年),从莲塘迁徒下尹,至今已有645年的历史。
今年75岁的洪峰告诉记者,自己听爷爷说,下尹的祖先是从罗埠镇莲塘村迁过来的。身为爷爷最喜欢的孙子,每逢节日,爷爷总会带着洪峰回到莲塘村去住上几天。
“三瑞堂前竖旗杆,绥我自成励子孙”,下尹洪氏的祖先,以他们自己坚强和果敢的睿智,在下尹这块风水宝地上,勤劳耕耘了三百多年后,人丁兴旺,重德礼,生活蒸蒸日上。在清乾隆年间,下尹就有二世园五厅二祠堂之辉煌,人口近千人。到了清嘉庆年间,下尹在外为官在职的、解甲归里的、衣锦还乡及考上功名在候缺的“顶带花翔”就有18人之多,享有“十八大红顶”之美誉,闻名方圆几十里。
直到清咸丰十一年(1861年),太平天国起义后,侍王李世贤于5月28日攻克金华。下尹原在清政府为官的人较多,所以战火波及下尹,下尹大半个村庄被毁,近千的人口只剩下几百人,原来的二世园五厅二祠堂,也只剩下了一厅二祠堂,四房头祠堂、上昇厅也因年久失修,在上世纪80年代倒塌。可幸的是,至今还保留着较完整的三瑞祠堂(现此祠堂为金华市文保点)。解放后,1951年,三瑞祠堂被当时的汤溪县改造成粮库,直到1959年才完成了粮库使命。
下尹洪氏的祖先,对文化教育事业十分重视。明、清时期,洪氏太公里专门请教书先生在家教书。到了1913年,下尹洪氏太公正式创建了私立“宏塘初级小学”。解放后成为下尹初级小学,附近村子的孩子,都在下尹小学就读。1997年,下尹初级小学撤消,该校的学生合并到蒋堂小学就读。
2三瑞祠堂,来源于洪氏一脉之世家堂号
三瑞祠堂位于村子的中间,据了解,创建于清商宗乾隆年间,距今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(在清咸丰12年大修过一次)。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有520多平方米。
还未走进祠堂,便已经可以感受到祠堂的古朴。祠堂正门的地面上,一张用鹅卵石铺就的三丈见方的八卦图格外引人注意。
正前门墙是用水磨青砖叠成的。祠堂大门由一正门和四边门组成。正门屋檐下雕刻着像马、龙等一些栩栩如生的图案,加上花鸟虫草的点缀更加突出了三瑞祠堂的古色古香。据村中的老人说,早些年的时候,祠堂正中央大门平时是不开的,只有在村中有人中秀才或举人回来祭祖,亦或是在过年的时候祠堂的大门才开,平时出入都从边门进出。
走进祠堂,俨然把人带进了一个古韵十足的国度。环顾四周,可以发现,整个祠堂是由三进和二天井组成,共有68根柱子。据了解,中层最粗的4根柱子直径达60厘米。前层到中层的天井边上,8根柱子上的牛腿都是用樟木材料雕刻着八仙过海的图样,浮雕垂柱极为精巧玲珑。
在祠堂的中层堂前挂着一块牌匾,整个三瑞祠堂上、中、前三层地面都是古老的土砖地,可媲美现代的大理石,两个天井全部用青条石铺成,连天井的青条石上,都雕刻着各种奇花异草,而独有上层中间的地面上有一个好几公分大小的凹陷塘。据说这个凹下去的陷塘,是“十八大红顶”祭祖叩拜“万岁牌”陷下去的。后人为了纪念“十八顶戴花翎”陷下去的凹塘,也不去修复,奇怪的是陷下去的地面一块不裂,至今仍光滑无比。
据有关史料记载,三瑞堂乃南宋著名忠臣忠宣公洪皓洪氏一脉之世家堂号。洪皓,字光弼,江西饶洲(今乐平)人。北宋政和进士,历官秀州(嘉兴)司禄、徽犹阁待制、礼部尚书、金国通问使等职。
3洪氏祖先洪皓,曾解救了数万行将饿死的灾民
洪皓生在北宋晚期,他读书非常用功,北宋政和五年(西元1115年)考中了进士,徽宗宣和年间曾担任秀州(今浙江嘉兴)司禄,负责督察各部门的事务。一次,秀州发生大水灾,群众啼饥号寒,东逃西散。他便把官家积谷低价卖给灾民。积谷快卖完时,恰好从浙东运往都城的皇粮从城下经过,他当机立断建议长官把这批皇粮截留下来救灾。长官认为此乃私截皇粮,是杀头之罪,万万不可为。洪皓大义凛然地说,我愿以自己一人的性命来换十万人的性命。长官深受感动,终于同意动用皇粮救灾。洪皓的义举解救了数万行将饿死的灾民,百姓都被他深深感动,称呼他为“洪佛子”。后来秀州军队叛乱,肆意抢掠,无一人幸免,但路过洪皓家门口时却不敢进去冒犯,说道:“这是‘洪佛子’的家。”
靖康年间,北宋灭亡。南宋高宗即位,可金人的进攻仍不停止。高宗想通过外交活动来缓和当时的紧张局势,但是谁能担负这个任务呢?因洪皓为官清正,大家就推荐他。于是洪皓就以派充大金通问使的身份出使金国。洪皓一至太原,就被金人拘留了一年,受到百般的侮辱。金人强迫他任北宋叛臣刘豫的伪官,被他严词拒绝。
金大将完颜宗翰恼火要杀他,旁边的金国官员赞叹洪皓是真正的忠臣,跪下为他求情,洪皓才免于一死,但被流放到冷山一带(今黑龙江五常境内的大青顶子山)。冷山非常寒冷,四月草生,八月就开始下雪。洪皓住在山洞里,有时两年都得不到正常的衣食供应,盛夏时仍穿着厚厚的粗布衣服。遭遇大雪时,柴火烧完,洪皓只能用马粪燃火煨面来吃。
在此期间,金人不死心,经常来劝降,洪皓始终不为所动。后来金主听说他的声名,想任他为翰林直学士,洪皓坚辞不受,保全了一个南宋大臣的气节。洪皓在金国很长时间,处境恶劣危险,但他坚守气节,连金人都非常敬佩,他所写的诗文,金人都争着传诵刻版印刷。虽然身处危困之地,但他仍尽力救济流落至此的北宋子民。当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中取得辉煌的胜利时,燕京很震动,洪皓身在敌国,真是兴奋极了,他秘密派人送信给高宗,说金国上下恐惧,燕京重要的珍宝器物,正在北撤,希望高宗能利用这样一个有利形势,大举北伐。他还在艰苦的环境中,搜集资料,写了一本《松漠纪闻》,这是一部最早的研究东北地区历史的名著。
六石桥(清嘉庆八年造)
下尹村后,背靠石岩山下,有一条水溪,上游从丰塘下流至蒋堂,经清水塘到下尹,下流下方泽口直至兰溪,常年水流不断,原先,村后一条垅的农田都是用人力水车,从水溪里踏上来的水灌溉。聪明的洪氏子孙在这条常年流水不断的溪流上,用青条石垒起了一堵石堰坝,上面建起一座四米多长的石桥,可见桥身上刻有“大清嘉庆捌年”字样(即1803年)建筑,至今已有210年历史,系下尹村庄主要水利工程之一,灌溉下游近百亩农田,这堵石坝堰的边上,是一丘一石六斗大的农田,故而取名为石六桥青石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