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文详情

在蒋堂镇下尹村文化礼堂(三瑞堂)旁边,有口池塘,四周石块水泥垒砌,岸上水泥罗马柱护塘,塘埂上的红叶石楠枝繁叶茂,红红绿绿的叶子相互相伴,整齐媲美,从池塘水面到岸上有三步楼梯式的洗衣埠头,可供人们洗衣洗菜,就是到了晚上在池塘边景观灯的照明下,你都可以在池塘里洗衣服。

清晨,一群红鲢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,更加增添了这口池塘的美丽景色。

你别看它这口池塘的面积虽然不大,它却有着几百年的历史,它见证了下尹村三起三落,风风雨雨和历史变迁。现在,下尹村人称此池塘为“兰花塘”,但在之前人们又称它为“粪缸塘”、“花缸塘”。

下尹村在没有村庄整治前,这口塘可是一口又黑又臭的污水塘,猪粪牛粪直排,污水横流,人们称它为“粪缸塘”。

据下尹村老前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说:这口池塘被称为“兰花塘”时期,也是下尹村洪氏最鼎盛时期。在嘉庆年间,下尹在外为官在职的,解甲归里和衣锦还乡及考上功名的“顶带花翔”有十八人之多,人口上千人,洪氏太公就有六个,有二世园、五厅二祠堂、前“三瑞堂”后“乐耕堂”,在这二祠堂边上有片花园,园内种满兰花,此池塘的水是专们用来浇兰花之用,所以被称之为“兰花塘”。此兰花塘水从北面引进,南面排水,此塘按“风水”所称,为“北水归南”,一年四季潺潺流水不断,浇花、防火尽在其中(在修善这口池塘清污时发现水塘底部有八卦图形结构,最深的地方有四五米多深)。

到了咸丰十一年,公元1861年,当时被人们称为“长矛”造反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烧到下尹,李世贤在没攻克金华前,下尹成了第二战场,当时的下尹整个村庄四周都围着围墙,只有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门,可进出。洪世伟家族中家里也养着兵马和家丁,同心协力,同“长矛”抗战了三天四夜,究竟一个家庭抵挡不了“长矛(太平军)”的力量。下尹一千多人,到这场战争结束,只逃出幸存者不到三百人,房屋也被“长矛”烧得所剩无几,“兰花园”成了一片平地。

人口少了,几年后“兰花园”草木丛生,此水归南的好“风水”也没了,“兰花园”内的兰花没了,只剩下这口用水浇兰花用水的池塘,人们也只能从这口池塘中告诉后辈人,这里原先是一座美丽的兰花园,兰花园不存在了,只有这口池塘给后人们留有一个美丽的记忆。所以,又被下尹人称叫为“花缸塘”。随着时间的变迁,经过七八十年的繁衍,下尹村人口又多了起来,到了1943年,日本鬼子侵略了中国,下尹村和全国各地一样,受到了日本兵的烧杀、抢的“三光”政策。但是下尹村也有几个正义的青年,洪献福和另外一个村民杀死了二个日本鬼子,将这二个日本鬼子用棉被包好,用青石板将鬼子沉入“花缸塘”(现在,洪献福后代还保留着日本军大衣和军刀)。日本鬼子在下尹村翻天覆地地找了二天,就是找不到了人,鬼子一气之下,就对下尹村实施了细菌战,下尹村被这“瘟病”,其实是细菌传染病害死了三百多人,每天都在死人。过了半年多,“花缸塘”的水变黑,变臭了。从此再也没有人到这个花缸塘里洗东西了,这又黑又臭的水像粪缸里的大粪一样很臭,后来,人们又将这个花缸塘叫做“粪缸塘”。

直到解放后。也不知谁家带头,在“花缸塘”边放上了一只粪缸,用来存肥料、浇菜。供农作物浇用。后来,粪缸也就越放越多,一连放了六七只,洗刷马桶都到“粪缸塘”中洗,活水没了,一到下雨天,房前屋后的鸡粪、鸭粪都冲到“粪缸塘”里。到了八十年代,连生活垃圾都往池塘内倒,池塘的面积越来越小,塘面只剩下十几平方,有几个农户干脆在池塘边上搭建起养猪屋、养牛屋,猪粪、牛粪也直接排入池塘中,是一口实实在在的“粪缸塘”。

到了2008年,下尹村通过村庄整治,投资六万多元,拆除了边上的养猪屋,池塘边上浇上了水泥,重新将粪缸塘内的污泥清挖,深挖改造、修缮,从东边引进暗沟活水,池塘内的水清了,鱼儿也养了,每天早晚,下尹村有一半左右的人家在这儿洗衣、洗菜。往日污水横流的“粪缸塘”变为今天的碧水清澈鱼儿跳跃的“兰花塘”。胜过了当年兰花园内的“兰花塘”。现在,下尹人又将此池塘叫做“兰花塘”了。

下尹村84岁姜根云口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盛庆余整理

201410月于下尹


最新公告:
图文详情
村中水塘-兰花塘
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下尹村   作者:hmuser 来源:字体大小:[ ][ ][ ]

在蒋堂镇下尹村文化礼堂(三瑞堂)旁边,有口池塘,四周石块水泥垒砌,岸上水泥罗马柱护塘,塘埂上的红叶石楠枝繁叶茂,红红绿绿的叶子相互相伴,整齐媲美,从池塘水面到岸上有三步楼梯式的洗衣埠头,可供人们洗衣洗菜,就是到了晚上在池塘边景观灯的照明下,你都可以在池塘里洗衣服。

清晨,一群红鲢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,更加增添了这口池塘的美丽景色。

你别看它这口池塘的面积虽然不大,它却有着几百年的历史,它见证了下尹村三起三落,风风雨雨和历史变迁。现在,下尹村人称此池塘为“兰花塘”,但在之前人们又称它为“粪缸塘”、“花缸塘”。

下尹村在没有村庄整治前,这口塘可是一口又黑又臭的污水塘,猪粪牛粪直排,污水横流,人们称它为“粪缸塘”。

据下尹村老前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说:这口池塘被称为“兰花塘”时期,也是下尹村洪氏最鼎盛时期。在嘉庆年间,下尹在外为官在职的,解甲归里和衣锦还乡及考上功名的“顶带花翔”有十八人之多,人口上千人,洪氏太公就有六个,有二世园、五厅二祠堂、前“三瑞堂”后“乐耕堂”,在这二祠堂边上有片花园,园内种满兰花,此池塘的水是专们用来浇兰花之用,所以被称之为“兰花塘”。此兰花塘水从北面引进,南面排水,此塘按“风水”所称,为“北水归南”,一年四季潺潺流水不断,浇花、防火尽在其中(在修善这口池塘清污时发现水塘底部有八卦图形结构,最深的地方有四五米多深)。

到了咸丰十一年,公元1861年,当时被人们称为“长矛”造反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烧到下尹,李世贤在没攻克金华前,下尹成了第二战场,当时的下尹整个村庄四周都围着围墙,只有东、南、西、北四个门,可进出。洪世伟家族中家里也养着兵马和家丁,同心协力,同“长矛”抗战了三天四夜,究竟一个家庭抵挡不了“长矛(太平军)”的力量。下尹一千多人,到这场战争结束,只逃出幸存者不到三百人,房屋也被“长矛”烧得所剩无几,“兰花园”成了一片平地。

人口少了,几年后“兰花园”草木丛生,此水归南的好“风水”也没了,“兰花园”内的兰花没了,只剩下这口用水浇兰花用水的池塘,人们也只能从这口池塘中告诉后辈人,这里原先是一座美丽的兰花园,兰花园不存在了,只有这口池塘给后人们留有一个美丽的记忆。所以,又被下尹人称叫为“花缸塘”。随着时间的变迁,经过七八十年的繁衍,下尹村人口又多了起来,到了1943年,日本鬼子侵略了中国,下尹村和全国各地一样,受到了日本兵的烧杀、抢的“三光”政策。但是下尹村也有几个正义的青年,洪献福和另外一个村民杀死了二个日本鬼子,将这二个日本鬼子用棉被包好,用青石板将鬼子沉入“花缸塘”(现在,洪献福后代还保留着日本军大衣和军刀)。日本鬼子在下尹村翻天覆地地找了二天,就是找不到了人,鬼子一气之下,就对下尹村实施了细菌战,下尹村被这“瘟病”,其实是细菌传染病害死了三百多人,每天都在死人。过了半年多,“花缸塘”的水变黑,变臭了。从此再也没有人到这个花缸塘里洗东西了,这又黑又臭的水像粪缸里的大粪一样很臭,后来,人们又将这个花缸塘叫做“粪缸塘”。

直到解放后。也不知谁家带头,在“花缸塘”边放上了一只粪缸,用来存肥料、浇菜。供农作物浇用。后来,粪缸也就越放越多,一连放了六七只,洗刷马桶都到“粪缸塘”中洗,活水没了,一到下雨天,房前屋后的鸡粪、鸭粪都冲到“粪缸塘”里。到了八十年代,连生活垃圾都往池塘内倒,池塘的面积越来越小,塘面只剩下十几平方,有几个农户干脆在池塘边上搭建起养猪屋、养牛屋,猪粪、牛粪也直接排入池塘中,是一口实实在在的“粪缸塘”。

到了2008年,下尹村通过村庄整治,投资六万多元,拆除了边上的养猪屋,池塘边上浇上了水泥,重新将粪缸塘内的污泥清挖,深挖改造、修缮,从东边引进暗沟活水,池塘内的水清了,鱼儿也养了,每天早晚,下尹村有一半左右的人家在这儿洗衣、洗菜。往日污水横流的“粪缸塘”变为今天的碧水清澈鱼儿跳跃的“兰花塘”。胜过了当年兰花园内的“兰花塘”。现在,下尹人又将此池塘叫做“兰花塘”了。

下尹村84岁姜根云口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盛庆余整理

201410月于下尹